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记2022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朱浩楠
朱浩楠,女,2000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医学院2018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04班学生,曾任大学生菘蓝研学社会长,现任班级团支部书记。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干部”、校“十大优秀学生”等称号。获省政府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等,2022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获第十四届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等奖项。现已取得推荐免试攻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硕士研究生资格。
“向优秀的众人学习,做一个时间管理大师,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初到山中医,朱浩楠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五年时间里,朱浩楠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放眼于未来,把握于当下,展望创新进步,担负社会责任。踏着卯时的晨曦,身披亥时的星月,朝朝暮暮在学习与科创间奔波,山中医二十四时辰的光景在她眼中流转,映绘出一个医者仁心的梦。浩楠所行,或如苏东坡所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个机缘,萌发学医梦
朱浩楠小时候由姥姥抚养陪伴,姥姥身体一直不好,那些陪伴姥姥住院治疗的日子则在她幼小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她跟姥姥说:“我以后就要当大夫,给你开发一种药,这样你就能好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朱浩楠开始逐渐意识到成为医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尤其是当她高中选择了文科后。不过很巧的是,朱浩楠的老家是安徽的“药都之首”———亳州,父亲在她儿时从事药材生意。“爸爸在中药上懂得非常多,我觉得他非常厉害。”父亲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受过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但因工作原因转遍了药材市场,几个月时间便认全了常见的中药材,也给朱浩楠经常普及中药材知识。父亲带来的这一份机缘巧合也一直萦绕在她身边。在父亲的影响下,她踏上了孔孟之乡,迈进了山中医的大门、步入了杏林之海,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之中。
“把学习当作一份终身事业来做。”进入大学,在理论知识与经典的学习中,朱浩楠切实地践行了“寒窗苦读”四字。她充分利用清晨和傍晚的时间坚持碎片化学习。早上五点半起床,有计划有规律地背诵《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图书馆的预约功能还没开放时,朱浩楠会早早就到图书馆排队占座位;冬天寒风刺骨,但她并没有因为外界环境艰苦就偷懒怠惰,反而裹着毯子背得更加起劲。她坚信在这种环境下背书更能锻炼意志品质,也能提高自己背书的效率。学习解剖学时,朱浩楠会照着课本手绘组织器官的图解;中药辨识课上,她会将各种中药的图片进行彩绘,便于后期识记;学针灸学时,她会一边在自己身上找穴位,一边画出一个人体简图,再根据人体图画出经络走行,从而进行愉快记忆。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将知识充分吸收,朱浩楠还会在上完本班的课后还会去“蹭”其他班级不同老师的课,这样一来,一周之内就可以将一门课反复听好几遍,同时也能体验不同老师的讲课风格与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在转换班级学习时,她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他们一起交流学习方法,彼此之间相互鼓励,共同攀登学习高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终朱浩楠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成功取得推荐免试攻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硕士研究生资格。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赓续前行。朱浩楠坚定地走在医学的学习道路上。她说,“我不要‘有心栽花花不开’的历程,而是在反复验证‘努力就一定会有结果’”。
一场邂逅,开启科创路
科创对于朱浩楠来说,更像是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过程。起先参加“三下乡”这类项目,只是因为“闲不住”。后来在大二下学期加入大学生菘蓝研学社,朱浩楠也是抱着学知识拓眼界的态度。摒弃功利心,她踏踏实实地在社团“操练”起来。
在科创项目方向的选择上,朱浩楠跟随初心走上了红旅赛道,并将目光放到了隔代教育儿童和特殊教育儿童身上。在一次支教经历中,朱浩楠与孩子们拍手做游戏,在操场上散步聊天,有的孩子急切地用“啊啊啊”表达自己的开心。打算返程的时候,朱浩楠和同学们被那些孩子紧紧拉住,不舍得她们离开。她当即明白这些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做红旅项目的意义。“公益这件事,做了才有意义。”后来在隔代儿童教育的项目遇到瓶颈,朱浩楠决定“曲线救国”,先去做其他项目锻炼自己的能力,待能力得到加强,再回来推进这个项目。朱浩楠查阅往年科创比赛的资料,发现妇科方面少有人涉足,而自己也比较感兴趣,便下定决心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凭借“御炎有止———国内首创细菌性阴道炎外用中药妇科护理药棉”这个项目研究,获得第七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并用这个项目冲击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参加这次大赛的前一天,是朱浩楠人生中的第一次熬通宵。参赛的方案经专业老师的点评,需要进一步完善。时间紧任务重,从前一天下午五点到第二天清晨五点,在这十几个小时里,朱浩楠和团队伙伴们通力合作,一页页地认真修改,因为精神高度集中,她竟然没有丝毫的困意。等到改完最后一页,时间已经是早上五点。再拿给指导老师看方案时,不论是排版、提炼,还是文字,已经是按照老师要求改出来的一版全新答辩PPT,老师很是意外,对这个团队也倍感欣慰。朱浩楠的团队最终不负众望斩获国家级铜奖。奇迹的诞生,在发生过程中或许并不会察觉到,但是结果会告诉你,“苦心人,天不负”。
从菘蓝研学社“边缘人员”到核心负责人,从自己做项目到手把手指导社员,朱浩楠乐此不疲。升入大四,朱浩楠既要学习更多的专业课知识,又要参加科创比赛,还要辅导社员的七八个科创项目,她感到空前的压力。朱浩楠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按照学习计划学习,晚上十点半回宿舍,然后再熬夜,通过视频会议等形式帮社团的师弟师妹们培训、改方案。在她和社团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在第八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社团取得了两金一银四铜的可喜成绩。
在项目的选择上,无论是隔代儿童教育,还是妇科炎症,朱浩楠始终怀揣赤子之心,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朱浩楠说,生活满是热血与梦想,但也免不了有挫折与选择。在人生的路口,确定选择了其中一条道路,便一直坚持下去就好。
一个执念,践行医者仁心
作为一名医学生,“以微薄之力为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减轻痛苦”一直是朱浩楠的梦想。有一次在急诊实习时,经常跟她攀谈的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下了病危通知书,临上手术台前,老奶奶说:“小姑娘,如果我在手术台上下不来的话,就不要救我了,我不想再经历反复治疗的痛苦了。”作为一名实习生,朱浩楠的心中很不是滋味,她看到了一位临终的病人能够平静地接受死亡,于现在的她来说是手足无措。“我希望通过我未来的一些努力或是研究成果,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摆脱疾病的痛苦,至少不那么痛苦地接受那些治疗”朱浩楠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医之路上,朱浩楠始终将中医经典科老师唐赛雪做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唐赛雪总是耐心地听患者诉说,而不是着急号脉、开药、“叫下一位”;开的药中有患者不理解的地方,也认真地讲给患者听;若患者是儿童,还会幽默地对小孩说开的处方是“状元散”。还有一位师者是她未来的研究生导师。导师在向朱浩楠抛出橄榄枝时曾说,“如果你遇到更好的也没有关系,只要你在为中医药的发展而努力,不管你选择谁,我都是很开心的。”于是她确信要更加努力,勇于探索少数人投入的领域,勇于赶超别人。跟从这样将“医者仁心”践行于实际的老师学习,朱浩楠也会伴随着坚定不移信念,昂首阔步于医学道路上。
纵然本科时期学习、实践之路漫漫,但轻舟已过万重山,朱浩楠将继续持中西合璧之剑,乘时间管理之舟,在知识的海洋中劈波斩浪,驶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寒窗五载苦读,换得扎实的理论基础;临床抓药跟诊,攒下丰富的实践经验;三进三出“互联网+”,培养极强的科创能力;志愿服务、支教下乡,凝聚务实的仁爱之心。扎根于山中医的沃壤,朱浩楠一次次探索未知、一次次做出创新、一次次解决问题。在荆棘上、在杏雨里、在凯歌中,她将以梦为马、踏遍山河,继续向着“未知”这片旷野进发,让青春之火驱散病痛阴霾、照亮更多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