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中医学院是山东中医药大学设立最早的传统优势学院,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高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我校医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学院坚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础、传承学术、创新发展,历经60余年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

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加强教学基础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学院现有中医学和中西医临床医学2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试点专业1个,山东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2个,山东省本科高校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重点建设专业1个,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1个,山东省专业对接产业新旧动能转换项目1个;建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有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群1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特色课程9门;主编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38部,国家级优秀教材3部,省级优秀教材5部;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参加全国中西医结合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2019年获得全国特等奖;参加《黄帝内经》知识大赛,2015年获得全国一等奖、2017年获得全国总冠军。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60人,设有学院办公室、学工办公室、21个教研室、2个科研实验室。有2个研究所和5个研究中心。在校生5210人,其中博士生66人、统招硕士生309人、“5+3”转入研究生阶段406人,本科生4429人。现有专职教师132人,教授32人,副教授48人;博导40人,硕导50人。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11人;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

学院致力于学科建设,潜心发展学术,学术水平始终保持在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列。建有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5个,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1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厅局级重点学科5个;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是国家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

学院建设了高效能科研平台,拥有中医经典研究中心和中医藏象研究中心,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中医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下设的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微循环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等荣誉。目前,承担“973”、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2项。

60余年的建设历程中,中医学院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校训,传承经典,厚重基础,教书育人,开拓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学院形成了深厚的专业积淀,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打造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中医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同类院系领先地位。2016年,中医学学科成为山东省一流学科,2019年入选“高峰计划”学科,同时中医学成为国家一流专业;2020年,中医学学科成功申报为山东省“高峰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成功申报为“优势特色学科”。2014年,学院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52016年,学院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学院党总支入选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山东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及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山东党建工作示范标杆院系”创建单位,中医基础学系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2022年,全院女教工荣获“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等荣誉称号。{截止到2022年9月}


党总支书记:姜锡斌

党总支副书记、院长:王世军

党总支副书记:芦琳

副院长:徐琬梨、赵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