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中医学院简介

20239

中医学院是山东中医药大学设立最早的传统优势学院,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高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我校医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研究任务。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校训,坚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础、传承经典、创新发展,形成了深厚的专业积淀,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

学院现有中医学和中西医临床医学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是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教育部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山东省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本科高校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重点建设专业,有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主编国家“十一五”至“十四五”规划教材38部,国家级优秀教材3部,省级优秀教材5部;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团队。设有21个教研室、2个科研实验室,有2个研究所和5个研究中心。在校生5118人,其中博士生89人、统招硕士生298人、“5+3”转入研究生阶段478人,本科生4253人。现有教职工160人,专职教师132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48人;博导40人,硕导54人。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11人。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

学院致力于学科建设。建有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5个,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1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厅局级重点学科5个;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高效能科研平台,拥有中医经典研究中心和中医藏象研究中心,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中医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下设的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微循环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等荣誉。目前,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5项。

学院不断创新学生管理与服务理念,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体系。2019年在全国中西医结合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参加《黄帝内经》知识大赛,2015年获得全国一等奖、2017年获得全国总冠军;参加山东省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医赛道高校团体金奖;2023年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研究生创业事迹入选教育部第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类”人物案例。

60余年的建设历程中,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同类院系前列。中医学2019年入选“高峰计划”学科,2020年为山东省“高峰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优势特色学科”。2014年,学院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52016年,学院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学院党总支入选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山东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及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山东党建工作示范标杆院系”创建单位,中医基础学系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2022年,全院女教工荣获“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称号;2022年中医学科GDI学科排名第三位,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连续3年排名前6名;2023年执业医师通过率名列全国中医院校第三名,教工第七党支部荣获山东省第二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学院党委荣获山东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院荣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的“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党委书记:姜锡斌

党委副书记、院长:王世军

党委副书记:芦琳

党委委员、副院长:徐琬梨

副院长:赵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