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工程|我的临导制故事——图片纪实(五)
寒假期间,我院“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实习活动圆满完成。同学们深入临床一线,在实践中收获成长,生动诠释了“育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医源贯通工程为“五源三导”体系的核心环节,而临导制活动则是该工程的重要体现。活动联合省内120余家医院,选聘1500余名专家担任导师,构建了“教学-临床-科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临导制活动目前已开展四次,本次活动分为图片、征文、视频三个赛道,共收集作品二百余份,将精选43篇进行连载推送。
在图片赛道的纪实影像中,同学们用图片记录成长:从初入临床的忐忑,到独当一面的从容,每张影像背后都闪耀着蜕变的光芒。这是临导制推文第四期,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的画面一起走进同学们的见习故事,感受他们在临床一线的成长轨迹。
在医学的海洋中扬帆前行:见习体验中的学习与成长
马雪倪22级中医学(五年制)01班

这是一个有双下肢水肿并且难以站立的患者,经过几天治疗效果一般。因此,邀请来专家会诊。左边这张照片是专家老师在看病历并且分析病情,最后给出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其他老师在旁边听讲以及吸取经验。右边这张照片是专家老师去病房查看患者。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现在的身体状况,并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
通过这次的见习体验,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医生一直在学习的路上,在逐步积累经验地路上,需时时刻刻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
指尖触动的智慧:初探反关脉的震撼与思考
杨泉淙23级中医学(五年制)03班

当我第一次触摸到患者的反关脉时,内心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之情。那是一种在中医学术探索中的重要时刻,是对传统医学理论的一次深刻体验。
反关脉,又称“人迎脉”,在中医脉学中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脉象。它不同于常见的浮、沉、迟、数等脉象,而是出现在寸口脉的对面,即手腕内侧的太渊穴相对处。在《黄帝内经》中有所记载,反关脉的出现往往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逆乱有关,是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据。
在我的手指轻轻按压在患者的手腕上时,我感受到了那种不同于寻常的脉动。它不强不弱,不浮不沉,却有着一种独特的节奏和力度。根据中医理论,脉象是气血运行的反映,反关脉的出现,可能意味着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出现了异常,或许是脏腑功能失调,也可能是经络阻塞。
激动之余,我更加明白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反关脉的出现,不是孤立的现象,它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面色等进行综合分析。我意识到,作为一名中医,我不仅要学会摸脉,更要学会如何将脉象与患者的整体状况相结合,以达到准确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健康守护,爱心同行
宋雨萱23级中医学(五年制)(惠民)01班

此图组为寒假临床导师制期间由指导老师带领参与义诊活动。值此相遇,三冬觉暖。在与来访者的沟通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血压高却不注意控制的患者,和一位迷信保健品拖延病情的患者。在老师对来访者们的耐心劝说下,本人意识到中医深入基层的意义——健康源自于生活,疾病是一点一滴的恶习积累起来的,从源头出发,除病灶甚至是治未病都是事半功倍的。不仅如此,本人还于此次活动中学习了医患沟通的技巧以及简单的诊断治疗技术。这样的活动不仅普及健康知识,更能体现医者的社会责任感。正如此次活动标语所说“冬日暖阳,温暖到家”,把健康带到千家万户,是医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高青县中医医院见习:追光之路,心向岐黄
彭孝宇22级中医学(五年制)(惠民)03班

1月15号,也就是我来高青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门诊-日间诊疗科室的第三天。这几天我渐渐熟悉了科室主要的工作内容,比如针灸、推拿、艾灸盒灸腰、药包贴敷、脐灸等等。今天在门诊见习时,张大夫正给斜颈的小宝宝推拿按摩。张大夫也是咱山中医的师姐,她待人亲切、医术精湛、热爱学习精益求精,在给小儿推拿时,她教导我咱中医人要勤快勤学,比如小儿斜颈主要是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问题,那么联想一下病因、病机、治法、治愈时间或者方药之类,都可以查阅资料丰富自己,遇到别的疾病也是这个思路揣摩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一定要和实践联系起来,不但中医基础要打牢,西医的知识也要掌握,临床治疗时才不会手足无措。她还让我上手推拿感受小儿推拿。在她的鼓励下我受益匪浅,并且主动尝试参与脐灸、艾灸和出针等,在出针时感受针的运用。下班后我认真查阅资料,做好笔记。向着做一名好中医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