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工程|我的临导制故事——图片纪实(四)
寒假期间,我校“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实习活动圆满完成。同学们深入临床一线,在实践中收获成长,生动诠释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医源贯通工程为“五源三导”体系的核心环节,而临导制活动则是该工程的重要体现。活动联合省内120余家医院,选聘1500余名专家担任导师,构建了“教学-临床-科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临导制活动目前已开展四次,本次活动分为图片、征文、视频三个赛道,共收集作品二百余份,将精选43篇进行连载推送。
在图片赛道的纪实影像中,同学们用图片记录成长:从初入临床的忐忑,到独当一面的从容,每张影像背后都闪耀着蜕变的光芒。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的画面一起走进同学们的见习故事,感受他们在临床一线的成长轨迹。
“心跳加速”的心内见习
于蕾21级中医学(五年制)(惠民)03班

第一幅图是我在主任老师后面听医生们讨论根据这个患者的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而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为背景。正听着我不太了解的部分,老师突然抽查我关于房颤的心电图怎么看。我懵了一下,顿了顿说了课本里对于房颤心电图特点的描述,老师同意之后又继续讨论。图一是这场小插曲后的放松状态,记录一下正确回答抽查问题的自己。
第二幅图是刚为患者在病房测量完心电图,将仪器推到走廊整理的画面。记录自己独立面对病人,与病人沟通配合顺利完成的瞬间。虽然是很不起眼的小事情,但它鼓励我自信大方地于患者交流,也鼓舞我积极动手操作,为我在临床工作上提供信心。
从耐药菌到正气存内:中西医结合破解复杂病例
杨晓露23级中医学(五年制)03班

主任每次查房前后都会在办公室和其他医生们讨论问题,给医生们解答疑难问题,将中医与西医结合,制定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今天讨论的是细菌培养问题。患者患有过敏性紫癜和尿路感染、高血压,对或者所做的检查,主任给我们解答了“多重耐药菌”。医生们认真倾听,仔细询问,主任认真解答,耐心引导,从大肠埃希菌感染、所测得对何类药物耐药、多重耐药菌的概念、是不是多重耐药菌、怎样避免多重耐药菌等方面分析,最终落点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观念,让医生们把西医技术与中医理论结合理解,更好地给病人开出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探索未知:从科技到文化的跨界之旅
张闻晓24级中医学(五年制)03班

参与针灸和穴位埋线的学习与实践,为我打开了中医治疗领域的新视野。
学习针灸时,精准找穴是关键。在老师指导下,我反复触摸人体体表标志,努力熟悉穴位位置。实操时,手持毫针,心中紧张又期待,当针准确刺入穴位,那种奇妙的得气感让我兴奋不已。
穴位埋线则更具挑战性,需要将可吸收线埋入穴位,持续刺激。第一次帮助医生在针中放线,做一些基础工作时,我手忙脚乱,担心操作不佳。但随着练习增多,我逐渐掌握了技巧,能沉稳地完成操作。
通过这段学习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技术,更是对人体整体观念的深刻理解。每一次治疗,都是在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激发自愈能力。这些实践也让我明白,作为医者,必须严谨细致,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我也将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三九贴柔罐祛余咳,稚童推拿启脾和
左敏睿中西医临床医学02班

该患者甲流愈后咳嗽有痰,食欲不振,主治医生把脉后决定通过小儿推拿,走罐,三九贴为其治疗。医生告诉我,由于幼儿皮肤娇嫩,在小儿推拿时,通常使用专业的推拿粉润滑。针对小孩走罐,医生使用特制的橡胶罐,通过按压使其变形挤出空气后,吸在皮肤上,相较于传统的玻璃罐更为柔和。图一中医生正在向我展示如何制作三九贴,因为三九贴不利于长期保存,所以医生经常会在当天开诊前使用姜汁将药材打成的粉末做成泥状,放入敷片中抹匀。待患者推拿、走罐结束,贴于对应穴位上,一个小时后揭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