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工程|我的临导制故事—图片纪实(三)
寒假期间,我校“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实习活动圆满完成。同学们深入临床一线,在实践中收获成长,生动诠释了“教育为本”的育人理念。
医源贯通工程为“五源三导”体系的核心环节,而临导制活动则是该工程的重要体现。活动联合省内120余家医院,选聘1500余名专家担任导师,构建了“教学-临床-科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临导制活动目前已开展四次,本次活动分为图片、征文、视频三个赛道,共收集作品二百余份,将精选43篇进行连载推送。
在图片赛道的纪实影像中,同学们用图片记录成长:从初入临床的忐忑,到独当一面的从容,每张影像背后都闪耀着蜕变的光芒。这是临导制推文第三期,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的画面一起走进同学们的见习故事,感受他们在临床一线的成长轨迹。
脉动之间:见习中医四诊法的感悟与成长
常锐23级中医学(五年制)04班

老师首先带领我复习了中医四诊法的基本概念和操作规范,强调了望、闻、问、切四诊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随后,老师邀请我观察他为患者进行望诊的过程。他细致入微地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向我解释每一个细节的含义。我认真记录下老师的讲解,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尽管是晚上,前来就诊的居民依然络绎不绝。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晚间的问诊和切诊。老师教我如何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全面了解病情。在切诊环节,老师耐心地教我如何触摸脉搏,感知脉象的变化。他强调,脉诊是中医诊断的精髓,需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和实践。
通过这次见习,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四诊法在实际诊疗中的重要性。每一次脉搏的跳动,都在向医生传递着身体的健康状况。作为学生,我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如何细致入微地观察患者,感受到了中医服务大众的精神。
这次义诊活动不仅让我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免费的中医健康咨询的机会,体现了中医服务大众、回馈社会的精神。每一次患者的微笑和感激,都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
经络的奥秘:中医见习中的学习与探索
郭梦琳24级中医学(五年制)01班

带教老师正为患者把脉,只见他神态专注,三指轻置于患者腕部寸口,仿佛在与身体深处的奥秘轻声交谈。我赶忙凑近,目光紧紧锁住老师的手,不放过任何细节。
我鼓起勇气,请老师也为我把把脉。老师微笑着点头,手指落下的瞬间,我莫名紧张又满心期待,仿佛能感受到气血在老师指尖下的微妙涌动。老师一边感受脉象,一边温和说道:“脉象,就像身体发出的信号,能反映出脏腑的状态。”
紧接着,老师翻开《中医基础理论》,找到经络图,开始耐心讲解。他指着图上错综复杂的线条说:“经络,犹如一张庞大且精细的网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气血就在这些通道中循环往复。”又指向经络的交会之处,“这些节点是气血汇聚与分流的关键枢纽,对人体整体气机的调畅至关重要。”
此次见习,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医学求知之路的一隅,让我对中医经络的奇妙世界充满向往,激励着我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探索。
临导制相册集——继承经典,砥砺向前
黄志伟23级中医学(五年制)01班

第一张图为典启古法中医馆负责人初连辛老师向同行业人士介绍馆训。这件事发生在我参与临导制的第二周,也是我第一次听到初连辛老师,也是我的带教老师,向群众介绍馆训的内涵:“典德广仁,启世养生”,中医馆以“继承中医经典的医德,启发世间如何健康的生活。”早些年前,初连辛老师便开始招收刚毕业的大学生,手把手地去教导他们基层纯中医临床工作将如何展开。老师说到“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当不畏艰难困苦,团结一心,服务好患者,治疗好病人。刻苦学习中医经典,刻苦钻研,把大学努力学习的精华汇聚成治病的良方。典启古法中医馆坚持以“以我医术送您健康,用吾真心伴君快乐。”为宣言,以“但愿世间人长健,不惜架上药生尘”为祈愿,恪守堂训,不忘初心。丹心医疾济人健,妙手除疴克病痛。
第二张图为本人准备莱芜区非遗——古法姜熨疗法的生姜材料。典启古法中医馆拥有一项非遗疗法——古法姜熨技术,根据初连辛老师的讲解,姜熨技术的理论根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的论述以及“药熨”理念,强调通过热熨引导气
运行以修复筋骨。这项技术经历初老师参考宋代初虞世著作《养生必用方》以及清代吴师机著作《理瀹骈文》所记载的“三焦分治法”进行改良,结合莱芜道地药材莱芜生姜驱散寒邪的特性,使疗效大幅提高。此外,莱芜区政府通过“中医药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推动姜熨技术与康养产业融合,打造姜熨科普馆、中医阁及特色小镇,拓展其应用场景等。在我亲身利用姜熨疗法治疗患者时,才能体会到像初老师这样的一代代中医人为传承中医非遗疗法的心血。
第三张图为本人与典启古法中医馆一位中医医师讲解山东中医药大学这几年来的变化。“我还在上学的时候中医学院还叫基础医学院......”医师说到。然后当天,初老师叫上了医馆内所有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与校友,分享他们当初的求学经历。20年间,山东中医药大学从单一学科的中医药院校发展为多学科协调的高水平大学,通过专业拓展、师资优化、科研创新和产教融合,构建了“传统+现代”“医学+交叉”的教育生态。对于这些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医师们,正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母校这几年来的发展。
薪火相传:中医诊室里的智慧与传承
于文燕22级中医学(五年制)03班

在医院的中医诊室里,我正站在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大夫身边专注地进行着见习。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安静的诊室里,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中药香。大夫耐心地引导患者伸出舌头,仔细观察着舌质、舌苔的颜色和形态,时而微微点头,时而沉思。“注意看他这个舌苔”“……这处在他的脉象上也有体现,你待会可以仔细体会一下。”随着老师提醒,我立即凑近观察,屏息凝视,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我认真记录着大夫的讲解,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中医诊室,古色古香,午后阳光正好。老师面对着一本泛黄的《中药学》,他的眼神中透着温和与智慧,仿佛在触摸岁月的痕迹,正以自己学习中药学的经历为例,为我讲述如何将书本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我初学时,也曾对着书本上的草木名字和功效感到迷茫,”他翻开一页,指着上面的“夏枯草”,“像这味夏枯草……直到我在临床应用后,便豁然开朗,还总结出了它和他药配伍后的其他用途。书本是知识的灯塔,而实践则是点亮它的火焰。”我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期待,仿佛看到了自己在临床中运用所学知识的场景,心中充满了力量。老师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滋润心田,让我明白,书本与实践的结合,才是通往中医学殿堂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