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工程|我的临导制故事—图片纪实(一)
寒假期间,我院“本科生临床导师制”跟师活动顺利完成,同学们深入临床一线,在躬身实践中收获成长。
医源贯通工程为“五源三导”体系的核心环节,而临导制活动则是该工程的重要体现。活动联合省内120余家医院,选聘1500余名专家担任导师,构建了“教学-临床-科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临导制活动目前已开展四次,本次活动分为图片、征文、视频三个赛道,共收集作品200份,将精选43篇进行连载推送。
在图片赛道的纪实影像中,同学们用图片记录成长:从初入临床的忐忑,到独当一面的从容,每张影像背后都闪耀着蜕变的光芒。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的画面一起走进同学们的跟师故事,感受他们在临床一线的成长感悟。
于手术室中,邂逅生命的“精细密码”
孙秀斌24级中医学(八年制)03班

手术室对于很多人来说,充满神秘。下面带你领略手术室里刷手、看CT磁共振、观摩手术的独特场景。
在手术开始前,刷手是极为关键的步骤。医护人员站在洗手台前,全神贯注地进行操作。他们先用洗手液仔细揉搓双手,从指尖到手腕,每个部位都不放过。接着,拿起无菌刷,蘸取洗手液,按顺序反复刷洗手部和手臂。刷完后,用流动水冲净泡沫,整个过程严谨且细致,为的是最大程度降低手术感染风险。
随后,医生们查看墙上的磁共振和CT影像。这些影像资料是他们了解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据,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他们可以确定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性质,从而制定出最佳的手术方案。
手术过程中,观摩手术如同观看一场紧张有序的精密演出。无影灯下,主刀医生手持手术刀,眼神专注而坚定,助手们密切配合,递器械、擦血水,每一个操作都精准无误。这场手术不仅是医术的展示,更是团队协作的完美呈现。在手术室里,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生死,每一个步骤都彰显着医学的严谨与伟大。
浮光针影
王钰婷23级中医学(八年制)扁鹊班

一枚特制浮针位于患者腰部上方,针尖折射出细碎银光。医师左手拇指轻压皮下条索,右手持进针器与皮肤呈15度,整个画面定格在进针前0.01秒的静谧时刻。
画面中的位置,正是患者腰部筋膜张力失衡形成的“患肌”——通过《灵枢·官针》中“浮刺”法演化而来的现代触诊技术。这张光影交织的影像,不仅凝固了浮针疗法的精妙瞬间,更见证着古老刺法在现代疼痛医学中的涅槃重生。当0.3秒的进针动作被延长为永恒,我们看见《黄帝内经》的智慧在纳米级不锈钢针尖上焕发新生,传统医学的“以通为用”理念与神经体液调控理论在此完美交融。
师承
王钰婷23级中医学(八年制)扁鹊班

晨光透过窗,为中医医院心病科示教室镀上暖金。几名见习生环绕,目光聚焦于屏幕。
这张浸染着百草清香的影像,定格了中医师承最具神韵的瞬间。老师左手压住《临证指南医案》,屏幕显示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救治室性早搏患者的完整脉案,右侧陈列着丹参滴丸等现代中成药的原始药材标本——这正是"古今对参"的具象呈现。
心音初叩
马智慧22级中医学(八年医)(儿科)01班

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启动之初,我的视线一下就被ICU牢牢吸引。ICU,全称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那时在我眼中,它神秘莫测。
平日,ICU门常闭,仅医护频繁出入。每次门开,复杂仪器与短促提示音,让我对患者救治过程充满好奇。我满心期待走进这里,学习与死神抗争、为患者赢取生机的本领。
终于迎来实习,面对各类操作,我茫然无措,听诊更是一窍不通。关键时刻,科室主任程老师伸出援手,带我到病床边,从听诊器最基础用法教起,耐心且细致,讲解清晰明了,让我对实践操作有了初步认识与信心。
我依照程老师教导,轻拿听诊器放在病人胸口,她专注看我操作,眼神满是关切与指导。病房安静,我能清晰听到自己心跳,随即集中精力,仔细聆听病人身体传来的声音。
这首次听诊,我既紧张又兴奋,多亏程老师在旁,我努力回忆要点,不放过任何细微声音。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坚定学好专业知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决心。
这些图片,精准记录下我在ICU学习听诊的珍贵瞬间,每一个画面都承载着我成长的足迹,也见证了程老师毫无保留的悉心教导与无私付出,它们将成为我医学生涯中熠熠生辉的回忆,时刻激励我不断前行。